当然约束还有很多了,包括员工的约束,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约束,员工的利益,甚至包括我们各种媒体对银行的约束,声誉风险。
银行使用理财产品竞相争夺客户,用比存款利率上限还高的收益率吸引他们。但与中国金融市场快速变化的步伐相比,中国政府取得的进展就显得很缓慢了
我们还要认识到,货币互换不应该视同为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美国及其主要盟国的跨国垄断资本猎取中国的储蓄财富、外汇储备和国有企业。主张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观点认为,资本项目自由化之后,中东、欧洲、亚洲国家更愿意接受人民币,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原因是:中国持有近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海外机构和个人所持有的人民币可以到中国自由地兑换成美元。所谓资本账户自由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的利益之说,是画饼,更是迷魂药。进入专题: 资本项目自由化 中国经济 。
中国没有发生拉美金融危机、并有效避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正是得益于金融安全的最后防线:资本项目管制。我们可以设想外汇储备消失、国内储蓄蒸发、国有企业消亡、投机资本横行的乱局吗?只要中国开放资本账户,跨国资本可以轻松实现上述目标。在此形势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的改革是完全必要的,通过改革监管体系的模式来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曹凤岐,2011)。
走向统一监管模式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第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跨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虽然近期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但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在短期内还难以消除,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三)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在金融监管实践中,金融监管理念主要体现在严格市场准入、严格监管标准、增强市场透明度、强化对复杂金融衍生品的控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强化政府对监管机构的问责、加大法制监管力度等多个方面。
在国外,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很强,他们把这作为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体制工作中。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将现行的一行三会(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的监管体制,变成一行一会的体制,即中国人民银行继续监管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而成立直属国务院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金监会),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职能合并到该委员会中,监督管理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除货币和外汇市场之外的其他金融市场。
跨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金融危机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中国也没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幸免,其经济发展也受到诸多影响。相反,金融机构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可能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大的数量上承担风险,一旦潜在的风险转变为现实损失,其破坏性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其三,金融危机的广泛性、多变性与复杂性,延伸和扩展了金融监管的时空距离,金融监管的传导机制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金融市场更易动荡,由此使金融监管在体制的确立、机制的健全、方式的选择、手段的运用等方面都面临更高的要求与更大的风险。基于这一背景,本文首先就金融国际化、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关系进行探讨。特别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日趋相似,使得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经从早期单一的银行系统逐步扩展到金融系统全部领域。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
然而,网络及电子化交易和结算数量大速度快,如果出现交易与结算错误,瞬时可以造成巨大损失,而且难以挽回和纠正。我们认为,可行的改革路径应在三会基础上,再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实施统一监管。
而当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市场多元化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已经把对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机构的监管权及对金融市场的直接监管权转移到后来成立的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手中,中国人民银行与三会是平等机构,它们之间是协调与合作的关系。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里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是指对金融业的外部监督与管理。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茨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是1980年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所导致的一个非常符合逻辑的结果。统一监管有助于减少过度监管或监管缺位,消除监管套利机会简化监管框架、减少监管机构数量后市场投资者及参与主体更容易理解监管要求。据报道,目前至少还有一些国家正在考虑建立类似体制。因此,金融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金融监管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趋势。
其次,金融危机延伸了金融监管目标,丰富了金融监管内容,使金融监管在独善其身的同时,还需关注和实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避免虚拟资本与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冲击与影响。同时,为了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本国或外国的其他机构,逐渐发展成为跨国金融集团,使得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双边协定、区域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协议、原则、标准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运用,都将给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带来冲击。在此形势下,各国金融监管体系需做出相应改变。
如何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跨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
格林斯潘的著名观点是由市场监管比由政府监管更为有效,金融衍生产品最佳的监管者是市场参与者们自己,而不是政府的机构和法规。大的银行、保险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当部分是国际业务。这种新自由主义的监管理念实际上听任和鼓励了华尔街的种种贪婪、冒险行为,结果却酿成了本次金融危机。三是更加注重功能监管与事前监管。
同时,跨国界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日渐明朗。(三)必须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华尔街老板们的贪婪与疯狂,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致使无数的投资者造成损失。
第三,金融集团(最初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也对现存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有力挑战,使得分业监管更难以操作。它们成立金融稳定委员会就是从组织上防范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保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二)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由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资金的结构和流向、投资品种及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和通讯的进步,为金融投资创造了更加广泛的活动空间和崭新的运行形式。世界金融监管的实践表明,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周密,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功半,金融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美国这次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刚好是从稳定整个金融体系出发的,强调了宏观审慎性监管思想。金融国际化要求实现金融监管本身的国际化,如果各国在监管措施上松紧不一,不仅会削弱各国监管措施的效应,而且还会导致国际资金进行大规模的投机性转移,从而影响国际金融的稳定。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针对原巴塞尔协议所产生的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不一致以及金融机构随之而来的监管套利问题,新巴塞尔协议提出了改进措施,尤其是巴塞尔协议Ⅲ加强了宏观谨慎性监管的措施,使得金融机构的监管资本与经济资本趋于一致,既能继续保证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又能有效避免监管套利,欧洲一些国际性银行已经率先于2007年实行新巴塞尔协议。
注释:①本版块内容部分参考了以下文献:郭慧文、张文琪、张小芹,2002.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及启示[J].亚太经济,(1):86-88。首先,银行业的兼并加强了银行业集中程度,一方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为风险管理不当而积重难返。
这种说法未免有失偏颇,但历史上金融危机确实层出不穷。同时,网上黑客不但可以盗窃客户密码、账户和资金,还可能攻击网络造成网络瘫痪。
在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初设时所面临的市场格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不复存在。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频繁,杠杆投资和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大为增加,竞争压力和追求高回报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冒险意识上升。